宋波的科研成果

2024-05-18 12:35

1. 宋波的科研成果

完成黑龙江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科研项目5 项。2000年以来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其中3篇为国家专业核心期刊论文,有3篇论文被SCI、EI检索。著作成果: 《淀粉化学品》曾获称号: 2004年校“三育人”称号

宋波的科研成果

2. 宋波的在研项目

1.《新型分布式多端口网络并发协议测试系统》,2010年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主持。2.基于无线网络的矿井智能检测综合管理平台》, 四川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主持。3.《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研究》,项目负责人4.《基于RFID的畜牧行业溯源追踪系统》 ,主持。

3. 宋波的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是胶体与界面及超分子组装,涉及到两亲性分子的自组装、表面功能化、界面纳米气泡、力谱分析、生物分子固定等。现已在Angew. Chemie. Int. ed., Adv. Mater., Langmuir等杂志发表SCI文章22篇,并被邀请为wiley丛书撰写书稿一章。

宋波的研究领域

4. 宋波的完成项目

1.宜宾外商投资管理系统,横向项目,项目负责人,2009年11月2.温江安置房管理系统,横向项目,第一主研人,2008年12月3.基于IPv6协议测试技术研究,院选课题,项目负责人,2007年4.多端口并发测试定义语言研究, 院选课题,项目负责人,2007年5.三维以太城域网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三主研人6.洪雅劳保局电子显示系统,横向课题,项目负责人,2006年3月完成7.基于IPv6协议测试技术研究,西南交大博士创新基金,项目负责人,2006年1月8.温江低成本信息化平台建设,863推广项目,项目负责人,2005年11月完成

5. 宋波的研究方向

1. 超分子组装2. 胶体与界面3. 功能高分子

宋波的研究方向

6. 宋波的科研业绩

1.“火法冶金过程若干物理化学问题原位在线研究方法”(2014-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2.“钢中有益稀土夹杂物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基础研究”(2014-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残余元素Sn、As、Sb在钢中异质形核与析出行为的基础研究”(2013-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钢凝固过程细等轴晶化和均质化基础研究”(2007-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5.“含铜钢中铜非均质化弥散析出基础研究”(2006-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项目近30项。

7. 宋波的研究方向

[1] 矿山环境修复[2] 污染土地修复与区域环境风险评价

宋波的研究方向

8. 宋微波的科学研究:

主要从事原生动物生物学及病害学研究。 十几年来,宋教授培养了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入选者、国际纤毛虫学“Corliss奖”获得者和“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新生力量;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性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我国海洋纤毛虫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973 ”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等多项,发表 学术论文 240 余篇 ,其中 SCI 收录 100 余篇。1.利用现代手段系统开展了海洋纤毛虫区系、分类学研究,纠正了国际间前人研究中大量的混乱和错误,包括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了200余新目/科/属/种等新阶元;2.完成了对60余种(具重要地位或不同发生类型)的细胞发生学研究、建立了21个科/属的个体发生模式、阐明了众多未明结构的起源、分化和反分化规律;3.在基因树构建/分析及个体发生学研究的基础上,解答了包括游仆类、盾纤类等4个目级类群的系统发育、演化关系等国际间悬疑问题;4.开展了(对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危害性原生动物病原学和病害学以及近岸环境中原生动物的生态学探讨,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若干空白;5.支撑和引领了我国现代海洋纤毛虫学这一研究领域并形成了具广泛国际影响的系列成果;培养了一批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当前承担或完成的主要课题(1) 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细胞分化与发生模式以及重要海洋类群的分类学与系统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1-2008.12,130万元,负责人:宋微波(2) 海洋近岸环境中浮游生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多样性及生态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01-2006.12,30万元,负责人:宋微波(3) 胶州湾的保护:纤毛虫对环境的生物监测和多样性评估。中英合作达尔文启动计划,2005.4-2009.3,约200万元人民币, 中方负责人:宋微波当前主要学术论文(1) Comparison and redefinition of four marine, coloured Pseudokeronopsis spp. (Ciliophora, Hypotrichida), with emphasis on their living morphology. Acta Protozool.,2006,45: 271-287(2) Re-evalua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genus Dexiotrichides (Protozoa, Ciliophora, Scuticociliatida) inferred from stomatogenetic and molecular information for Dexiotrichides pangi. Progr. Nat. Sci.,2005,15: 700-707(3) Taxonomic description of two new marine oligotrichous ciliates (Protozoa, Ciliophora). J. Nat. Hist.,2005,39: 241-252(4) Morphogenesis of Cyrtohymena tetracirrata (Ciliophoa, Hypotrichida, Oxytrichidae) during binary fission. Europ. J. Protistol. 2004,40: 245-254(5) New contributions to two heterotrichous ciliates, Folliculina simplwx (Dons, 1917), Condylostoma curva Burkovsky, 1970 and onw licnophorid, Licnophora lyngbycola Faure-Fremiet, 1937 (Protozoa, Ciliophora): descriptions of morphology and infraciliature. J. Eukaryot. Microbiol.,2003,50:449-462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