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的院系介绍

2024-05-06 04:20

1.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的院系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简介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91年的电磁工程系,2000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2009年12月成立电气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促发展”的理念,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电气工程学院已具有雄厚的实力、合理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于先进行列。学院目前下设电力电子研究所、电力系统研究所、静电与特种电源研究所、电力传动与电能变换研究所、电工教研室、电气工程实验室和电气工程学院创新实践基地。电机与电器学科为博士授权学科和辽宁省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为硕士点,电气工程为工程硕士培养授权领域;本科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院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多人担任国家级专业学会的主任委员。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GF项目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横向课题,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学院以国际前沿学科为参照系,重视国际化办学和学术交流,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教学方面,“电工学”课程为首批辽宁省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电工教学团队”为辽宁省教学团队,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2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获大连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奖,多人获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电气工程学院创新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搭建了广阔平台。几年来,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和辽宁省数模竞赛及挑战杯大赛、全国电工数模竞赛等大赛中均取得了好的成绩。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电气工程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国家对与本学科息息相关的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发电也日益重视。值此契机,学院师生将以建设国内外一流电气学科为目标,用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开创电气工程学科更美好的未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从本科至博士后的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路与系统”博士学科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和“物理电子学”硕士学科点,以及教育部本科特色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外专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筹)”;学院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培养设施,其中包括全球高校最先进的8英寸集成电路工艺设备和2000平米的高等级超净实验室(大连半导体技术学院),具有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平台,与Mentor Graphics和Xilinx等公司以及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建有联合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学院正在建设集成电路测试平台,建成之后将是国内领先水平的功能综合的集成电路测试平台。学院在加强电类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综合素质、突出国际化合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与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几十所高校开展人员和学术交流;与英特尔公司、比利时的微电子中心IMEC、美国国家半导体技术联盟SEMATECH以及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的电子器件分会EDS建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建有IEEE EDS Dalian Chapter并每年举办学术活动,每年有多位IEEE Fellow前来讲学;学院每年的国内外人员交流都在几十人的规模,每年都选派多名教师到海外进修和多名学生到海外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学院已与IMEC签署协议建设IMEC.Dalian,与SEMATECH合作的SEMATECH.China也都在建设之中。大连理工大学的微电子学科自上世纪60年代建立以来一直是科研的“国家队”成员,取得过多项国家科研奖励,也曾是全国高校传感器联合会的挂靠单位。现在,学院教师队伍中大部分具有海外经历,在科研方面成绩显著。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863重点和一般项目、973预研项目以及国际国内大型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和省部级二、三等奖多项,在本专业顶级国际刊物和会议如IEEE Transaction、《Sensors and Actuators, Elsevier》及IEEE MEMS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获得了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多项。培养的学生受到国内外科研院所、机构和企业的欢迎和好评。半导体技术学院2007年3月27日,大连市人民政府、大连理工大学和英特尔公司三方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共建一所半导体技术学院,并使之成为国家级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基地。英特尔公司捐赠了原价值4400万美元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设备,大连市政府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投资8500万元建设了超净实验室,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集成电路教学和科研平台。这是英特尔公司迄今为止在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参与投资建设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该学院的创建,使大连理工大学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最先进的人才培训基地,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所拥有完整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大学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所具备此资源的高校。大连半导体技术学院的建设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2007年5月,教育部批准大连理工大学筹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教高厅函【2007】43号)。经过两年的建设,大连理工大学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及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大连对该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估,对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将成立IMEC的合作中心。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前身系原大连工学院电讯系,始建于1949年,由我国著名的电子通信工程专家毕德显院士担任首任系主任;1981年扩建为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7年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自动化系三系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实行学部制,以电子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隶属于新成立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学院以培养信息与通信学科的高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不断优化师资结构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学院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12人。学院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和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博士点,是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学院不仅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信息科学与通信技术的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逾5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并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预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随机信号处理理论、语音信号处理、成像与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安全和通信系统与网络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有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此外,学院已完成和正在承担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百余项,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信息科学和通信技术已成为21世纪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学院师生将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和学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发展契机,发扬大连理工大学“团结、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将学院建成我国信息与通信领域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由我国著名控制理论学者王众托院士为首的学术队伍创建于1956年,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本科生万余人、硕士600余人、博士40余人,博士后10余人;在读本科生近800人、硕士生300余人、博士生60余人。学院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四个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辽宁省重点学科, “工业装备先进控制技术”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辽宁省高等学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创新团队。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一直是国际、国内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本学科以流程工业建模与集成优化控制、复杂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模糊控制、智能机器人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完成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本学科成功承办“2001年中国控制会议”、“2003年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冶金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和“2006年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使本学科在国内外有了很大的影响,其发展速度之快正在为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学校所关注。学院下设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控制研究所、先进控制研究所、计算机控制研究所、模糊信息处理与机器智能研究所。学院现有教师4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通过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本学科在科学研究、高技术攻关和企业自动化工程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学科教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冶金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 、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等10余项。目前,本学科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结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以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大型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为对象,以复杂工业生产控制、调度和集成优化理论与应用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科研梯队的建设、高级人才的培养、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为学科建设内容,在应用基础研究、大型示范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三个层面,通过取得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成果以及为辽宁老工业企业的技术服务,使本学科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一流学科水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74年,并于1981年发展成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建于1986年,博士点建于2000年,2002年建成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建于1992年,博士点建于2002年;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点建于2002年。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成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2009年建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由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组成。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兼)1人,有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19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名,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1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近三年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4篇,其中,被SCI索引146篇,EI索引256篇, ISTP索引72篇。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级报告2008-2009》全国一级学科排名,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位于全国前9.25%,在全国227所高校中位列21位,在大连理工大学42个一级学科位列第10位。本学科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遍布国内外,桃李满天下。近几年共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学术硕士研究生近900人,专业学位硕士生 1000余人,本科毕业生近3000人,为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全院教师齐心协力、汇聚智慧,开拓进取,建立“引才、育才、聚才、用才”机制,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指导,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准确定位、明确了发展思路、确定了发展模式,建立了 “十二五”期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发展的具体目标,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先发展的研究方向。围绕中国《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提出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我们正在着力培育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抢抓机遇,迎接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的挑战,为实现学院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而奋斗。生物医学工程系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始建于2007年,由邱天爽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目前,该系隶属于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是东北地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生物医学工程系以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不断优化师资结构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初步建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生物医学工程系不断加强教学、科研两个基地的建设,近年来,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逾1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多部,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远程医疗、仿生机器人与康复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曾获得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此外,生物医学工程系已完成和正在承担多项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研究课题,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系与大连医科大学、大连中山医院及多家企事业单位建有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多所大学进行国际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系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联合、交叉、前沿、急需” ,即加强联合、发展交叉、突出前沿,重视急需。生物医学工程系将围绕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和学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发展契机,发扬大连理工大学“团结、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将生物医学工程系建设成为我国高水平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基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学科设置  一级学科名称  代码  博士  二级学科名称  自主  博士  硕士  电气工程  0808    电机与电器 ★    ▲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物理电子学      ●  电路与系统    ▲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08010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系统工程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12    计算机系统结构★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  生物医学工程 ★  0831  ▲  生物医学工程★    ▲  ●  神经信息学★  ◆  ▲  ●  药物工程★  ◆  ▲  ●  注:标有“▲”为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标有“●”为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标有“◆”为自主设置的学科  标有“★”为省重点学科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的院系介绍

2.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院简介

1997年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自动化系三系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属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12个研究所。包括通信与信息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六个博士点和十二个硕士点。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三个辽宁省省重点学科。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4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8人,讲师38人,双聘院士1人。现有在校本科生2590人,硕士研究生921人和博士研究生160人。我院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近三年来,学院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973计划和国防预研等科研项目20项,其中有 8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03年科研进款1800万,位居学校前四名。近三年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百余项,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全院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逾6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多部。学院积极与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和企业联系,追踪信息领域的发展潮流,先后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多所大学联合办学,与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学院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他们已在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都有优秀本科生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等院校的研究生,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将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时代挑战,为建设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3.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介绍

1949年建校初期时成立电讯系和电机系,著名电子通信工程专家毕德显院士任两系系主任。1952年高校调整,电讯系调到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电机系调到东北工学院;1960年重建无线电工程系,1981年扩建为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4又组建自动化系。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合并为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介绍

4.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现有教师10人。所长为王兴元博士、副教授,副所长为江荣安副教授。成员有副教授3人:张永举、孙效里、吴迪(博士);讲师3人:张绍武、张振峰、王化丰;助教2人:赵铭伟(在读博士)、孙媛媛。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非线性算法分析及应用研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完全。目前,非线性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完全的研究及促使其实用化已成为建设信息的高速公路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而非线性信息处理方法学、网络重组和密码学的研究则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基于非线性混沌与分形理论,我研究所对多媒体信息(如生物医学信号、图形、图像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计算,先后完成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且其中部分工作在2001年被收入《辽宁省科技基金10年发展成就》,并于2002年9月25日在《科学时报》的科技新闻版上被重点介绍。近5年来,我研究所先后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Engng.Applic.Artif.Intell》、《Fractals》、《Chinese science bullenti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物理学报》、《数学物理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计算物理》、《计算机研究所与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25篇)。

5.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的介绍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下设五院一系,分别为电气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设有电气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强化)、生物医学工程等本科专业。学部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硕士点和1个工程硕士点。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四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1个国家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等。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235人。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的介绍

6. 大连理工大学自动化系的计算机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3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本研究所主要在计算机控制工程、控制理论应用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从事现场总线技术、工业控制网络技术、检测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现代控制方法、生物系统数学建模、传染病疫情预测与控制、GIS软件平台开发与GIS应用、电子地图智能化自动识别、基于卫星图片的三维城市实景自动生成技术等相关的科研和项目开发。其中多个项目的科研成果已经实现了产品化。基于以太网的现场I/O数据采集器研制项目、EPA系统工业通讯控制器研究与研制及GIS软件平台开发等项目分别获得了国家863重点项目的支持,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支持和大连市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在已完成项目中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等多个奖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本所近年来承担了大量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任务,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学研产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校多媒体教学二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奖。主要承担的研究生课程:智能控制系统,系统识别,智能检测与转换技术,网络信息处理及应用等。本科生课程:计算机原理,低频电子线路,C语言,软件基础,控制理论专题,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编程训练,现场总线技术,单片机综合设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等。

7.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四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1个国家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等。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235人。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简介

8.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计算机系统研究所

研究所源于计算机系系统教研室和计算机原理教研室,有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1人在读博士)。研究所包括三个研究室,一个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和IBM培训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式与网络环境下的软件体系结构、企业信息化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移动计算,面向Agent的反向工程技术(与英国De Montford大学软件技术研究所合作),并行算法设计,操作系统等。研究重点:分布式环境下的软件体系结构、知识管理、并行算法设计、通信协议的安全与优化及嵌入式技术等方面。工业企业ERP/CIMS开发环境,分布式/并行体系结构的理论与技术。